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综合 >  >> 
我国人均存款还不到十万 2023投资理财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|当前关注

时间:2023-04-06 11:04:09    来源:互联网

我国人均存款还不到十万

根据央行数据,截至2022年6月末,我国人均存款还不到十万。而在五年前,央行也曾披露,我国当时拥有百万可支配资金的人数,仅有350万人。这笔钱,房产不计算在内,并且要扣除债务。换言之,如果你当时拥有了100万可支配资金,你已经超越了约99.75%的中国人。

2023投资理财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


(相关资料图)

自2006年以来,中国投资理财市场的发展进入黄金已有10年,投资理财业务将是国内金融行业最具成长性的业务。投资理财热潮越来越高,市场前景非常广阔,发展潜力巨大。

投资理财是指投资者通过合理安排资金,运用诸如储蓄、银行理财产品、债券、基金、股票、期货、外汇、房地产、保险以及黄金等投资理财工具对个人、家庭和企事业单位资产进行管理和分配,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,从而加速资产的增长。投资理财一词,最早见诸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报端。随着我国股票债券市场的扩容,商业银行、零售业务的日趋丰富和市民总体收入的逐年上升,“理财”概念逐渐走俏。

随着居民可支配结余资金的稳定增长,国人们对理财的潜在需求在持续提升。而在精准、高效等优势加持下,居民理财向互联网端转移将是大势所趋,互联网理财市场热度持续攀升。

互联网理财作为传统理财的重要补充,是数字时代的大势所趋。未来,随着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成熟,互联网理财产品优势更加凸显。伴随着中国居民财富的持续积累,全市场对于规范、健康和全面丰富的财富管理的呼声不断增加,众多机构也将未来展业的方向押注在互联网财富管理的蓝海市场。同时,在资管 新规打破刚兑、全市场利率下行、传统互联网金融产品纷纷下架、房地产调控的时代大背景下,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正在逐渐释放和转变,这为互联网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。

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《2023-2028年中国投资理财行业发展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》分析
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投资理财观念的普及,居民通过多种投资渠道获得财产性收入的需求不断增长。近年来,我国理财市场不断强化金融服务、保障功能,增强服务实体经济水平,不断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。当前,我国理财市场呈现新特点、新变化,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强、潜力大、活力足。

近年来,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,手中持有外币的居民逐渐增多,这也带动了“外币理财”的需求增长。专家介绍,常规的外币理财主要是指外币存款、外币理财产品等,外币理财的形式逐渐丰富。在外币存款方面,截至2022年12月末,我国外币存款余额8539亿美元。以工商银行、农业银行、中国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的利率为例,目前1个月、3个月、6个月、1年、2年的美元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分别为0.2%、0.3%、0.5%、0.8%、0.8%。针对大额和半年以上的美元等外币存款产品,利率一般可由银行与客户商议决定,存在一定的上浮空间。

随着上市公司年报陆续披露,部分银行理财公司2022年末的管理规模情况浮出水面。数据显示,受2022年下半年债券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,当年银行理财市场整体规模有所下滑,但兴银理财、光大理财、青银理财等多家公司的管理规模实现逆势增长。展望2023年,业内人士认为,夯实内功、提升投资能力是理财公司的主要工作。

银行及理财公司应加快数字化转型,运用移动互联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,分析不同投资者风险承受、投资经验、个人偏好等内容,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渠道工具精准推送投教内容。

未来趋势

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,理财的需求已经被释放出来。中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前景十分看好,未来十年间,将会以超过中国GDP的增长速度而高速发展。

总之,我国投资理财市场潜力巨大、前景广阔。据有关部门预测,未来10年我国投资理财市场将以年均30%的速度高速增长,中国的投资理财市场将成为继美国、日本和德国之后极具潜力的国家。投资理财业务是一项朝阳业务,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和创造利润的空间。

展望未来,银行理财行业发展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不变,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,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。在此背景下,各银行理财机构需从净值化管理、投研能力、渠道建设、投资者教育和陪伴等多方面发力,围绕客户需求创新特色产品与服务,提升竞争实力,把握时代机遇,迎接市场新考验。

欲了解更多关于投资理财行业的市场数据及未来行业投资前景,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《2023-2028年中国投资理财行业发展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》。

标签:

读图

X 关闭

X 关闭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3 印度卫浴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3005074号-21   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